這篇分享部分參展經驗,做為記錄也給大家參考

上一篇 分享 空間、接線問題、用電與交流問題,下一篇 分享撤展

本篇分享與各國交流

這次展出我們帶了很多的課程

以故事燈為背景與主體,除了讓參觀者現場製作外,我們分享的課程還包含有:

英語國際課程 – 動物保育AR課程、轉方巾、POI球、牙刷機器人

值得一提的部分

我對展覽期其實都會預想幾個部分

  1. 主動與被動招攬參觀者的策略為何?
  2. 讓參觀者在展出位置停留久一點的策略為何?引起興趣的策略?
  3. 之後互動資料填寫

 

主動招攬參觀者的策略

是否於會場入口處進行招攬,比方特色舉牌。所以會看到有些單位會有一些五彩燈光指示牌。也有些會採用發傳單方式。不過故事燈在現場滿顯眼的,我們就在攤位旁招攬。邀請經過的各國參觀者可以來試試製作故事箱。

被動招攬參觀者的策略

讓參觀者駐足的點是甚麼?這次我們是設置DIY牌,讓參觀者自己可以創作,也是互動的策略之一。我們這次安排學生間隔時間進行民俗技藝演出,有轉方巾、撥拉棒、踢毽子,並設置"道具區"讓參觀者可以主動走進。

此次參展有登記會場教室與短講,但主辦單位告知因參加者眾我們沒有辦法排進。這也是我們會盡量爭取的部分。至於語文部分,就靠之前的練習。因為我們的內容也需盡量簡化成簡單的英文。比如:故事箱是每一個小朋友的家族故事,我們就用 One box one story to say their family storys. ……….. 可能大家會笑,但是人潮壅擠聲音吵雜下,快速讓參觀者明瞭是需要的。

 

DM

製作也是需仔細思考的,這個部分的作業時間起始,幾乎是要與參展計畫同時。

參展前就需要確認是否製作DM,事前準備如果可以先完成才可跟展品一同寄出。內容需仔細思考呈現甚麼內容? 下圖為我們之前在台北參展使用的DM,呈現我們課程與課程關係。因為東京展我們運送體積減量的關係,我們帶的份數不多。當時考慮多採直接介紹的方式,與現場參觀者互動。本來也有想過類一頁式行銷專頁也是不錯方式,但是卡在可視化圖表方式來不及做,留下次再放入!

參展用介紹

 

Maker WANFU_A01.jpg
我們更早之前在台灣參展的DM

 

 

DSC_5118.JPG
國際課程:保育動物AR課程
DSC_5126.JPG
各國小朋友全神貫注看著老師示範
DSC_5145.JPG
故事箱課程現場製作,並將作品放入故事燈內。
DSC_5092.JPG
這位來自東京的小朋友聚精會神,畫出想說的故事
DSC_5103.JPG
學生開心的與當地小朋友交換故事
DSC_5123.JPG
現場來了很多小朋友,認真的繪製燈片
DSC_5104.JPG
遇到當地留學生,熱心幫忙!他鄉遇故知的感覺,真好!
DSC_5120.JPG
老師講解體驗故事燈作法
DSC_5137.JPG
另外在桌面設置可快速放置故事盤的故事箱,除作為示範外也分流現場小朋友放置自己的故事盤
DSC_5150.JPG
一位是來自日本,另一位來自韓國的小朋友,坐下來互不認識
DSC_5153.JPG
後來日本、韓國的小朋友,交換故事後變成好朋友
DSC_5157.JPG
韓國小朋友製作自己的故事托盤,分享自己的故事

 

Q 參觀者會看到甚麼?

參觀者將看到我們做的課程。這個系列課程的一部分會呈現一個小朋友與社區長者共創美麗的故事燈。附上課程地圖,這樣一目了然。裡面也呈現對創客課程的一些想法。改天用另一篇說明

創客地圖_201909.jpg
創客課程地圖

 

Q 為何要參展?

其實有兩個主要的想法

1.2017開始有一個隱然成形的想法,希望透過逐年推動一個孩子的社區文化節。在想像中孩子與社區長者透過課程進行,逐步運用所學課程能自己完成社區文化節的每一個部分,並小手牽大手讓家長與社區也能成就孩子的學習。這需要先拉出一個軸線,讓其他課程掛進來,而共識與宣傳部分是需透過參展與溝通進行,並統整地區資源。

2.教學工作除了專業、熱情還有需要對話。參展是能在過程中找到對話的可能,而這些過程中如果有因為參觀而讚賞有了份"光榮感"則是對於熱情付出的回饋,我想讓在線的老師也能得到這種教學的回饋,更讓學生在過程中能知道他們學了些甚麼,所以在行政的支援下爭取參展的機會。